close
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49169
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49167
【文/何沛霖】
打開台灣的歷史發現,一百年前三大都會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全都是靠海運興起的港口都市。而往後台灣的五大都會,除台南市外,高雄、台中、台北、基隆這些城市多半拜鐵道之賜,造成人口的大遷移,大都會文明也因而興起。日治時期,高雄市除有計畫的發展成為港口都市之外,這一整個世紀以來,鐵道建設及發展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一世紀以來,從「打狗驛」的興建到高雄鐵路網的形成,正是高雄市蛻變的重要推動力量,更印證了南台灣發展重要的演變歷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打狗鐵道與台北鐵路發展不同,後者為清朝時間劉銘傳所打造,在中國鐵道史上有重要意義。而打狗鐵道則是由日本殖民地鐵道的系統中發展而來,同樣也是台灣鐵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高雄鐵道百年 發展重要里程碑
高雄的鐵道建設開創於日本明治時期。根據「台灣鐵路管理局高雄港站沿革」文獻資料記載,早在1898年(明治31年)開始,日本政府就籌款2880萬元,分別從新竹、打狗南北兩端興建,南部以鼓山為起點,向北推進,歷時10年,至1908年(明治41年)自基隆至鼓山長達252哩的縱貫鐵路終於完成通車,這也正是高雄鐵道百年的源起。
對日抗戰勝利之後,臺灣鐵路因二次大戰期間遭盟軍轟炸,柔腸寸斷,再加上材料枯竭,又受風災水害影響,殘破不堪,當時被遣送回國的日籍鐵路員工曾看衰說,臺灣鐵路不出半年即將癱瘓。所幸,大陸來臺接收的鐵路工作人員,力排萬難,維持鐵路的暢通,再按輕重緩急,逐步加以整頓擴展。
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過程中,鐵路交通的建設,是最重視也最先發展的目標。因為鐵路的建設,對於工業化過程中的各種經濟建設,會產生一種累積或促進的作用,堪稱是真正的「火車頭」建設,高雄市也不例外。
這些年來,由於社會繁榮及工商業大幅發展,臺灣鐵路逐漸改進革新,由蒸汽、柴油、電力而趨於現代化,如今通車啟用一年多,時速高達三百多公里的高速鐵路,已寫下新頁,台灣成為「一日生活圈」。回首百年來的鐵路發展,令人驚嘆。
高雄鐵道老車站風華不再
明治31年(1898年)11月,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為鋪設打狗至台南及打狗至九曲堂間鐵路工程,大約在現在的鼓山一路上,壽山登山步道入口處旁,距離高雄港約二百公尺處,設立打狗停車場(火車站)。自明治33年(1900年)3月開始動工,同年11月28日完工通車,打狗至台南火車站開始營運發車。
明治35年(1902年)因臺灣總督府發佈制定臺灣糖業獎勵規則後,大小新式糖業株式會社不斷設立,各項工廠的新式機器設備不斷自國外輸入,使得打狗港、打狗停車場地及棧埠飽和,不敷使用。臺灣總督府乃決定在港灣西北側填埋海埔地,鐵道部即選定其中新闢出來的三萬八千多坪海埔新生地,著手興建打狗停車場,並於明治41年(1908年)9月完工。10月開始營業,使高雄市邁入陸、海聯運的新紀元。
高雄市都市發展的重心,也隨著火車站遷建,發展方向由旗後町、哨船頭,而移到哈瑪星。「哈瑪星」即是由高雄驛(火車站)至魚貨市場之間,沿港邊所築的濱海鐵路線,日人稱為「濱線」(Hamasen),當地居民以台語直接譯音,稱為哈瑪星。
隨後因高雄市日趨繁榮,原有車站設備,又不敷使用,日人於昭和16年(1941年)在「大港莊」興建現代鋼筋水泥的新式火車站,並將原高雄驛的客運業務遷至新式火車站(即今之建國二路高雄火車站),而原高雄驛則只承辦貨運及高雄至屏東客運業務。至民國57年又停辦高雄至屏東客運而專辦貨運業務。該車站現名為高雄港站,當地居民又稱之為「舊車站」。
高雄港站在之前,是基隆南下的縱貫線,與從台東、枋寮過來的屏東線,在此交會構成聯外鐵路幹線,鐵路網是全台最複雜的系統,有南、北兩棟號誌樓來控制複雜的鐵道變換,目前南棟號誌樓已被拆除,僅保留北號誌樓。機房及裡面機具都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,其功能與安全控制絲毫不輸給現代科技。
高雄港站如今已計劃移撥給高雄市政府,由文化局著手設立「鐵道博物館」,將難得的鐵道文物、設備有計畫的妥善保存。
因應三鐵共構 高雄火車站遷移保存
取代高雄港站的舊高雄火車站,現已被搬遷至臨時站旁,並改名「高雄願景館」。民國91年,因應高雄市三鐵(台鐵、高鐵與高捷)共構計畫,台鐵高雄火車站新站設立,原本要拆除這座舊車站建築,但地方及文史學者的保護聲浪居高不下,為了不讓市民未來有遺憾,前市長謝長廷堅持保留這座全台唯一的帝冠式建築車站,為高雄市及市民留下共同的城市記憶。最後決定採取「總掘工法」,以現代科技把這座總重三千五百多公噸的車站,於8月16日用了14個工作天,往東南方移動82公尺,改名為「高雄願景館」,俟三鐵共構完成,仍將移回原址,做為地方政府保存城市記憶的重要典範。
在西部各大車站中,高雄站是日治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,擁有許多車站無法比擬的特色。日治初期所興建的火車站,多半是以歐洲式樣為主,如新竹車站的巴洛克風格、台中的自由派、台南的近世式,但到了高雄站,在外觀上特別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、或貴族家庭專用的「唐博風」式攢尖頂屋頂;但其內部,為了運送旅客的方便,仍然採用西式格局的「和洋混合」式,被稱為「興亞帝冠式」建築。在台灣,這種建築就以高雄火車站及高雄舊市政府(現歷史博物館)最具特色。
在高雄火車站附近,高雄中學側門旁的三德西路90巷中,另有一處百年歷史的老火車站「三塊厝站」。建於日治時期,1908年2月1日開始營業,也是高雄鐵道百年的見證。
這座木造的三塊厝車站,嚴格來說算是屏東線鐵道的第一站,在日治時期,屏東線由舊高雄站(現在的高雄港站)分歧出來,三塊厝站便於1908年2月1日設於該線上,往來三鳳中街的旅客很方便地由三塊厝站上下車,因此為這一代的街區帶來了人潮。
民國51年三塊厝站停辦客運業務改專辦貨運;民國85年高雄站至高雄港站間的屏東線鐵路拆除後,三塊厝站也隨之失去她的鐵道舞台,不但車站廢站,就連站內的小月台也一併拆除。如今木造的站房由於年久失修,頹圮的站房讓人忘了她曾經是一座火車站,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已將之列為古蹟,打算妥善保存。
鐵路老歌串起共同記憶
在早期的台語老歌當中,有很多是翻自日語歌曲,當時由於交通不便,謀生困難,很多人因此得離鄉背井到外地賺錢,因此,月台成了台語老歌當中「離別」的具體象徵;高雄市同時是南北鐵道的終點和起點,思念的距離最為遙遠,很多台語老歌因此和高雄鐵路、月台的意象緊緊結合。
根據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洪萬隆教授主持的「咱ㄟ都市、咱ㄟ歌--高雄的土地與歌聲」田野調查資料指出,台灣的五O年代,當時當紅的「銘傳號」及「成功號」火車開始行駛,人們高唱著「離別的月臺票」,歌詞中的:「夜快車已經開去,消失黑暗暝,車後燈稀微閃熾,照阮目睭紅吱吱… ,」訴說的離情依依和目送心愛男人北上的意境,至今仍傳唱不歇。
寶島歌王郭金發則唱紅了〈高雄發的尾班車〉其中「推動心綿綿… 」訴說著隨著火車一步步往前,心也一點點慢慢糾著的複雜心情;由陳明陽填詞,廣播人良林唱紅的〈高雄發三點零五分〉,則訴說著「雨水毛毛落抹離,送伊要分開… 傷心月台邊,高雄發的三點零五,拆開你咱彼段情意… ,汽笛聲音已經響起,到車站離別的滋味,令人稀微… 」。
而〈惜別火車站〉這首歌則發掘高雄的本地歌手七郎及邱芸子共同演唱,以火車鳴笛聲作為開端,呈現當時編曲風格的多變,歌手的轉音加上小調式的進行,佐以薩克斯風的伴奏,點出稀微的感傷,無怪乎邊唱歌邊喝酒配土豆的情景,在各處小吃店都可見。
2002年帝冠式建築的舊高雄火車站走入歷史,市府在保存文化資產的前提下,號召高雄人一起將舊車站平行遷移,改建成「高雄願景館」,除舉辦車站遷移活動,更特別為火車站遷移製作歌曲〈再會啦!車站〉,遷移啟動儀式中眾人高唱,「… 對阮細漢時,你就親像山恬恬殿在這,予離鄉的人啊,有一種厝也心情… 再會啦!阮也青春、阮也愛人,懷念火車聲… 」,更訴說了高雄人對於老火車站的綿綿情意。
未來便捷交通網關乎城市發展
高雄捷運橘線預定今年9月中旬通車,在橘線起點西子灣站2號出口旁的台鐵高雄港站,則進入熄燈打烊的「倒數計時階段」;百年來鐵道交通的滄海桑田,令人不勝唏噓。
台灣高鐵通車,縮短了南北差距,打造了西部「一日生活圈」,早上到台北開會,下午搭高鐵回高雄,還趕得及全家一起吃晚飯;百年來鐵道、火車離別、思念的意象就此被打破。
而台鐵也積極轉型,朝「區間車轉運」、「列車郵輪化」觀光策略前進;更重要的指標發展是,未來一旦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,被鐵道錯隔的高雄市區將仿若任督二脈被打通,往昔鐵路沿線的發展,將不可同日而語,對高雄市的未來有著極重要的意義。
高雄都會捷運系統更是在今年引頸期盼當中誕生,紅、橘線架起的十字網路,搭配正在規劃的「大環線輕軌捷運系統」,未來高雄便捷的交通網路一旦形成,對照百年來鐵路的發展進程,在在說明,無論是什麼年代,何種政治背景,最貼近民眾生活的交通運具和路網,都是對一個城市發展、經濟提升,甚至是文物保存和共同記憶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性。
【本文出自《高雄畫刊》九月號】
http://mag.udn.com/mag/newsstand/storypage.jsp?f_ART_ID=149167
【文/何沛霖】
打開台灣的歷史發現,一百年前三大都會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,全都是靠海運興起的港口都市。而往後台灣的五大都會,除台南市外,高雄、台中、台北、基隆這些城市多半拜鐵道之賜,造成人口的大遷移,大都會文明也因而興起。日治時期,高雄市除有計畫的發展成為港口都市之外,這一整個世紀以來,鐵道建設及發展同樣佔有重要的地位。
一世紀以來,從「打狗驛」的興建到高雄鐵路網的形成,正是高雄市蛻變的重要推動力量,更印證了南台灣發展重要的演變歷程。值得注意的是,打狗鐵道與台北鐵路發展不同,後者為清朝時間劉銘傳所打造,在中國鐵道史上有重要意義。而打狗鐵道則是由日本殖民地鐵道的系統中發展而來,同樣也是台灣鐵路發展的重要里程碑。
高雄鐵道百年 發展重要里程碑
高雄的鐵道建設開創於日本明治時期。根據「台灣鐵路管理局高雄港站沿革」文獻資料記載,早在1898年(明治31年)開始,日本政府就籌款2880萬元,分別從新竹、打狗南北兩端興建,南部以鼓山為起點,向北推進,歷時10年,至1908年(明治41年)自基隆至鼓山長達252哩的縱貫鐵路終於完成通車,這也正是高雄鐵道百年的源起。
對日抗戰勝利之後,臺灣鐵路因二次大戰期間遭盟軍轟炸,柔腸寸斷,再加上材料枯竭,又受風災水害影響,殘破不堪,當時被遣送回國的日籍鐵路員工曾看衰說,臺灣鐵路不出半年即將癱瘓。所幸,大陸來臺接收的鐵路工作人員,力排萬難,維持鐵路的暢通,再按輕重緩急,逐步加以整頓擴展。
世界各國在工業化過程中,鐵路交通的建設,是最重視也最先發展的目標。因為鐵路的建設,對於工業化過程中的各種經濟建設,會產生一種累積或促進的作用,堪稱是真正的「火車頭」建設,高雄市也不例外。
這些年來,由於社會繁榮及工商業大幅發展,臺灣鐵路逐漸改進革新,由蒸汽、柴油、電力而趨於現代化,如今通車啟用一年多,時速高達三百多公里的高速鐵路,已寫下新頁,台灣成為「一日生活圈」。回首百年來的鐵路發展,令人驚嘆。
高雄鐵道老車站風華不再
明治31年(1898年)11月,臺灣總督府鐵道部為鋪設打狗至台南及打狗至九曲堂間鐵路工程,大約在現在的鼓山一路上,壽山登山步道入口處旁,距離高雄港約二百公尺處,設立打狗停車場(火車站)。自明治33年(1900年)3月開始動工,同年11月28日完工通車,打狗至台南火車站開始營運發車。
明治35年(1902年)因臺灣總督府發佈制定臺灣糖業獎勵規則後,大小新式糖業株式會社不斷設立,各項工廠的新式機器設備不斷自國外輸入,使得打狗港、打狗停車場地及棧埠飽和,不敷使用。臺灣總督府乃決定在港灣西北側填埋海埔地,鐵道部即選定其中新闢出來的三萬八千多坪海埔新生地,著手興建打狗停車場,並於明治41年(1908年)9月完工。10月開始營業,使高雄市邁入陸、海聯運的新紀元。
高雄市都市發展的重心,也隨著火車站遷建,發展方向由旗後町、哨船頭,而移到哈瑪星。「哈瑪星」即是由高雄驛(火車站)至魚貨市場之間,沿港邊所築的濱海鐵路線,日人稱為「濱線」(Hamasen),當地居民以台語直接譯音,稱為哈瑪星。
隨後因高雄市日趨繁榮,原有車站設備,又不敷使用,日人於昭和16年(1941年)在「大港莊」興建現代鋼筋水泥的新式火車站,並將原高雄驛的客運業務遷至新式火車站(即今之建國二路高雄火車站),而原高雄驛則只承辦貨運及高雄至屏東客運業務。至民國57年又停辦高雄至屏東客運而專辦貨運業務。該車站現名為高雄港站,當地居民又稱之為「舊車站」。
高雄港站在之前,是基隆南下的縱貫線,與從台東、枋寮過來的屏東線,在此交會構成聯外鐵路幹線,鐵路網是全台最複雜的系統,有南、北兩棟號誌樓來控制複雜的鐵道變換,目前南棟號誌樓已被拆除,僅保留北號誌樓。機房及裡面機具都是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,其功能與安全控制絲毫不輸給現代科技。
高雄港站如今已計劃移撥給高雄市政府,由文化局著手設立「鐵道博物館」,將難得的鐵道文物、設備有計畫的妥善保存。
因應三鐵共構 高雄火車站遷移保存
取代高雄港站的舊高雄火車站,現已被搬遷至臨時站旁,並改名「高雄願景館」。民國91年,因應高雄市三鐵(台鐵、高鐵與高捷)共構計畫,台鐵高雄火車站新站設立,原本要拆除這座舊車站建築,但地方及文史學者的保護聲浪居高不下,為了不讓市民未來有遺憾,前市長謝長廷堅持保留這座全台唯一的帝冠式建築車站,為高雄市及市民留下共同的城市記憶。最後決定採取「總掘工法」,以現代科技把這座總重三千五百多公噸的車站,於8月16日用了14個工作天,往東南方移動82公尺,改名為「高雄願景館」,俟三鐵共構完成,仍將移回原址,做為地方政府保存城市記憶的重要典範。
在西部各大車站中,高雄站是日治時代最後一個完成的車站,擁有許多車站無法比擬的特色。日治初期所興建的火車站,多半是以歐洲式樣為主,如新竹車站的巴洛克風格、台中的自由派、台南的近世式,但到了高雄站,在外觀上特別採用與日本傳統大寺廟、或貴族家庭專用的「唐博風」式攢尖頂屋頂;但其內部,為了運送旅客的方便,仍然採用西式格局的「和洋混合」式,被稱為「興亞帝冠式」建築。在台灣,這種建築就以高雄火車站及高雄舊市政府(現歷史博物館)最具特色。
在高雄火車站附近,高雄中學側門旁的三德西路90巷中,另有一處百年歷史的老火車站「三塊厝站」。建於日治時期,1908年2月1日開始營業,也是高雄鐵道百年的見證。
這座木造的三塊厝車站,嚴格來說算是屏東線鐵道的第一站,在日治時期,屏東線由舊高雄站(現在的高雄港站)分歧出來,三塊厝站便於1908年2月1日設於該線上,往來三鳳中街的旅客很方便地由三塊厝站上下車,因此為這一代的街區帶來了人潮。
民國51年三塊厝站停辦客運業務改專辦貨運;民國85年高雄站至高雄港站間的屏東線鐵路拆除後,三塊厝站也隨之失去她的鐵道舞台,不但車站廢站,就連站內的小月台也一併拆除。如今木造的站房由於年久失修,頹圮的站房讓人忘了她曾經是一座火車站,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已將之列為古蹟,打算妥善保存。
鐵路老歌串起共同記憶
在早期的台語老歌當中,有很多是翻自日語歌曲,當時由於交通不便,謀生困難,很多人因此得離鄉背井到外地賺錢,因此,月台成了台語老歌當中「離別」的具體象徵;高雄市同時是南北鐵道的終點和起點,思念的距離最為遙遠,很多台語老歌因此和高雄鐵路、月台的意象緊緊結合。
根據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委託洪萬隆教授主持的「咱ㄟ都市、咱ㄟ歌--高雄的土地與歌聲」田野調查資料指出,台灣的五O年代,當時當紅的「銘傳號」及「成功號」火車開始行駛,人們高唱著「離別的月臺票」,歌詞中的:「夜快車已經開去,消失黑暗暝,車後燈稀微閃熾,照阮目睭紅吱吱… ,」訴說的離情依依和目送心愛男人北上的意境,至今仍傳唱不歇。
寶島歌王郭金發則唱紅了〈高雄發的尾班車〉其中「推動心綿綿… 」訴說著隨著火車一步步往前,心也一點點慢慢糾著的複雜心情;由陳明陽填詞,廣播人良林唱紅的〈高雄發三點零五分〉,則訴說著「雨水毛毛落抹離,送伊要分開… 傷心月台邊,高雄發的三點零五,拆開你咱彼段情意… ,汽笛聲音已經響起,到車站離別的滋味,令人稀微… 」。
而〈惜別火車站〉這首歌則發掘高雄的本地歌手七郎及邱芸子共同演唱,以火車鳴笛聲作為開端,呈現當時編曲風格的多變,歌手的轉音加上小調式的進行,佐以薩克斯風的伴奏,點出稀微的感傷,無怪乎邊唱歌邊喝酒配土豆的情景,在各處小吃店都可見。
2002年帝冠式建築的舊高雄火車站走入歷史,市府在保存文化資產的前提下,號召高雄人一起將舊車站平行遷移,改建成「高雄願景館」,除舉辦車站遷移活動,更特別為火車站遷移製作歌曲〈再會啦!車站〉,遷移啟動儀式中眾人高唱,「… 對阮細漢時,你就親像山恬恬殿在這,予離鄉的人啊,有一種厝也心情… 再會啦!阮也青春、阮也愛人,懷念火車聲… 」,更訴說了高雄人對於老火車站的綿綿情意。
未來便捷交通網關乎城市發展
高雄捷運橘線預定今年9月中旬通車,在橘線起點西子灣站2號出口旁的台鐵高雄港站,則進入熄燈打烊的「倒數計時階段」;百年來鐵道交通的滄海桑田,令人不勝唏噓。
台灣高鐵通車,縮短了南北差距,打造了西部「一日生活圈」,早上到台北開會,下午搭高鐵回高雄,還趕得及全家一起吃晚飯;百年來鐵道、火車離別、思念的意象就此被打破。
而台鐵也積極轉型,朝「區間車轉運」、「列車郵輪化」觀光策略前進;更重要的指標發展是,未來一旦鐵路地下化工程完工,被鐵道錯隔的高雄市區將仿若任督二脈被打通,往昔鐵路沿線的發展,將不可同日而語,對高雄市的未來有著極重要的意義。
高雄都會捷運系統更是在今年引頸期盼當中誕生,紅、橘線架起的十字網路,搭配正在規劃的「大環線輕軌捷運系統」,未來高雄便捷的交通網路一旦形成,對照百年來鐵路的發展進程,在在說明,無論是什麼年代,何種政治背景,最貼近民眾生活的交通運具和路網,都是對一個城市發展、經濟提升,甚至是文物保存和共同記憶有著不可抹滅的重要性。
【本文出自《高雄畫刊》九月號】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